进入老年模式 无障碍阅读
简体 繁體

首页 > 科技动态
大力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 2025- 05- 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字号:[ ]



如果创新是齿轮,它正在企业主导的咬合中迸发出新的动能。

藏在长三角发展区位优势密码里的嘉兴,正凝聚起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蓬勃力量。这座“以产业定位科技、以科技引领产业”的城市,在创新全链条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意为浙江省打造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提供嘉兴支撑。

漫步嘉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发展,创新主体的“科技浓度”不断提升。

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功实现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让人类从生命基本单元的层面去解读“生命天书”;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破了IGBT模块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实现了全系列产品国产化替代;嘉兴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以业内领先的速度建立细胞资源库,为科研、药物筛选和机理研究等提供优质严选细胞……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能力,嘉兴正持续推进“市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全球研发中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斥资25亿元打造的华友钴业全球研发中心,专注于高镍单晶低温烧结技术等前沿科研,旨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革新;兰钧新能源全球研发中心,重点围绕高端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研发,打造集多功能模组系统于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8个全球研发中心散布在嘉禾大地各处,在全市创新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以全市当年研发费用过亿元的前50强企业为例,2024年研发投入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比重达27.69%,研发投入强度也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的集聚,与所在地产业集群基础、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同时也在反哺着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桐乡市在化纤纺织、新材料等方面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集聚了巨石、桐昆、福瑞泰克等一批龙头型企业;南湖区拥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海宁市在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已成为省内最大的光伏产业集聚区之一。

2024年,嘉兴创新指数达134.4,持续保持全省第2位,且创新指数5个领域全部位居全省前3位;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达274.86,超越宁波,首次位居全省第2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3.56%,投入经费251.4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3位;第三次夺得“科技创新鼎”,成为除省会杭州以外,省内夺鼎次数最多的设区市。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着饱含科创热情的各方来客。始于2018年的嘉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科创人才、服务初创科技企业的重要平台,累计已有参赛项目2400多个,其中进入决赛的项目融资率达46%。去年,该赛事“升格”为“创·在嘉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创在嘉兴”为名,更加聚焦青年人才,还联动嘉兴孵化器联合基金,进一步厚植禾城创新创业土壤。

创新活力的提升,需要久久为功。去年,嘉兴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持续强化科技型企业引育,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企业重科技、愿研发、敢投入,形成全社会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南方科技大学嘉兴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创新载体是嘉兴创新的宝贵“富矿”,通过不断主动寻求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形成了创新载体与地方发展交融并进的格局。

自2022年起,嘉兴常态化举办院企银企双向对接会,搭建研究院与企业沟通洽谈的平台。31场对接会共发布研究院科技成果275项,签订院企合作项目115个、银企合作项目77个,签约授信金额达74.17亿元,基金投资额达1200万元。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而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有着“海宁硅谷”的美誉,一幢幢大楼里汇聚着很多“宝藏”实验室,也集聚着一批“高精尖”科学家;秀洲区麟湖边,通过“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政府助题+培养赋能”靶向式路径培养的人才,搭建起了当地产业与师生团队项目合作的对接渠道……

类似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嘉兴各地涌现。近年来,嘉兴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抓手,由市科技局牵头,实施了“校地融合发展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项目和“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以‘教科产城’模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嘉兴还把“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最新印发的《关于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以人才为关键、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教科人一体改革。

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还要让人才在嘉兴找到归属感。去年12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改革成果发布会在嘉兴举行,全国首张“华友卡”由此诞生。随着证卡融合集成改革工作的落地,两卡并一卡,外国人在华享受身份认证、金融、医疗、交通、文旅等公共服务时更便捷,让“老外”来了不“见外”,营造了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2022年11月,嘉兴成功获批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也是试验区中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两年多来,“金融活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浇灌出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截至2024年底,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3114.7亿元,同比增长15.66%,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557.6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14.2%、居全省第2位。全市共有1132家(次)科创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1238亿元,上市公司总数89家、居全省第3位,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5家、居全国地级市第6位。

此外,嘉兴还进一步丰富金融赋能创新的应用场景。浙江省首笔“数据资产贷”顺利落地,实现了全省数据资产金融化零的突破,成功打通数据要素从资产到资本的可靠路径;浙江首个“投贷保”联动案例落地南湖区,为全国开辟了“投贷保”联动助力科技企业走出融资之困的新路径;嘉银创投完成首个直投项目,标志着嘉兴独具特色的孪生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形成闭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环南路1469号中南大厦8楼 邮编:314050 电话:0573-82159809 传真:0573-82159810 邮箱:zjjxkjj@163.com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900341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330400004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307号

技术支持:嘉兴市中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