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嘉兴如何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作为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嘉兴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来听听代表委员和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怎么说。
2023年,嘉兴牢牢把握创新深化这一关键之举,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市创新指数列全省第二,增幅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45%,居全省第二。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0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43家,累计突破4000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达4876家,研发机构设置率73.93%。开展“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全市营收1亿元以上开展研发活动、营收5亿元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创新载体质效明显加倍。中电科第36所和清华柔电院成功被纳入国防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科技部正式批复南湖实验室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乌镇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心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填补了浙江省国家超算中心空白。推动华友钴业、卫星化学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研发中心。
科技人才引育明显加快。全市47个青年人才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创历史新高。全年获省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列全省第3,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科技体制改革明显加码。出台科技“双九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释放创新活力。嘉善县、桐乡市、海宁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揭榜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全面创新改革任务两项,获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两项。
科技引领带动创新产业链建设
夏厚君 市人大代表 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据不完全统计,嘉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逾700家,覆盖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显示了我市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的强劲实力和庞大潜力。可以说,嘉兴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构建高质量新材料产业链的良好条件。
从整体来看,嘉兴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建议,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的沟通合作,推进产业链的协调和共生,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方面,加快构建科研设备共享平台,推动企业彼此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共享设备,不仅能解决研发过程中设备短缺的难题,也能赋能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同时,在推进新材料产业链本地化的同时,也应重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促进其催生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生态圈,形成有机互补的产业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嘉兴市新材料产业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吸引力。
完善资源配置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陈秋荣 市人大代表 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因此我建议加大初创企业的招引力度,以数量来提升质量。
对于落户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来说,要从人才培育、金融支撑、产业链赋能等资源上给予他们更多精准扶持,同时也要重点培育有竞争性的传统产业,用科技赋能助力提升产业升级。
今年是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成立20周年,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集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双创支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成功探索实现了“技术研发—产品研发—示范应用—规模产业化”的成果孵化转化产业链。由于企业在科研方面具有排他性,因此建议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应用型科技创新更好地围绕产业发展来开展,持续提升地区科创效能。
构建科技招商全链条体系 助力科技企业招引
农静 市政协委员 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孵化器副主任
当前,“科技招商”十分火热,长三角各地纷纷推出组合政策,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服务链条。科技招商不仅是对产业资本的招商,更是对于科技创新要素的引进培育。
对于优质、有潜力的科创企业来说,不仅看重政策上的“福利”,除场地优惠、投资补助等政策外,更看重当地科创基金生态、产业链打造和落地平台建设等综合性能力。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过程中,我建议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链条科技招商体系,提高嘉兴对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
探索建立科技招商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按照重要产业链或创新链进行精准招商,并根据企业科技含量、成长性等进行引导,推动科技招商指标纳入区镇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打造科技招商基金矩阵,助力科技型企业“知本”变“资本”,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强链补链固链作用。此外,结合嘉兴各县(市、区)的域外孵化器、科创飞地等,引导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科创载体、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创业联盟等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强化科技引擎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
提升民营企业智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
王卫彬 市政协委员 嘉兴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
嘉兴正加速迈向智造创新强市,但在走访中发现,虽然智能制造能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等,但存在产业政策相对滞后、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目前,嘉兴40%以上的企业已经开展了智能制造,为进一步激发企业转型动力,建议加快培育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标杆示范工厂和示范智能车间,选取有智能化改造意愿的骨干企业进行试点,力推智能化改造,以点带面提高民营企业家对智能制造的认识。
持续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引导企业家加强企业智能制造人才的储备和培育,将智能制造人才作为重点紧缺人才,优先引进并加大引进力度。推动高等院校,特别是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与制造业企业建立智能制造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交流,以任务式、项目式的研习模式,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技能水平。
以产业定位科技 以科技引领产业
吴根军 市政协委员 嘉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在嘉兴迈向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和智造创新强市的路上,对标“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坚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四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产业定位科技、以科技引领产业,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统筹全局“抓战略”。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一体实施、政策体系一体集成、战略科技力量一体统筹、创新资源要素一体配置。围绕“教科人”深度贯通、产学研全链协同,加快推进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今年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
二是目标导向“抓改革”。加快推进2023年度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全面创新改革两项揭榜任务清单。围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政策性科技保险试点,支持科技孵化器、科研院所发起设立科创基金。启动建设嘉兴科技引擎,绘制创新资源图谱、科技人才图谱,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主体“抓规划”。一方面夯实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质。同时,提升企业研发平台效能,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升级版,力争全市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另一方面推动科创平台提质增效,推动南湖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支持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打造一流创新载体。
四是人才驱动“抓服务”。扭转管钱、管物、管项目的习惯思维,强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意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清障搭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推进实施国家、省、市重点人才工程,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做好省海外工程师“引育留用”工作。同时,完善科创人才平台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域外孵化器。争创科技部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省级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编辑:周佩佳
责编:张芬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