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无障碍阅读
简体 繁體

首页 > 科技动态
嘉兴倾力打造全域创新城市:为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发布日期: 2022- 04- 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字号:[ ]



近年来,嘉兴一以贯之不停步、创新奋斗谋突破,走出了一条全域创新之路,全力打造科技支撑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嘉兴是目前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区)R&D经费投入强度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设区市。202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3.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2020年,嘉兴市创新指数为196.7,居全省第2位;全市五县(市)两区创新指数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均列前25位。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将达到3.4%。

全域创新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成果


创新指数全域提升

2019年,嘉兴市创新指数为166.1,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提升24.9个点;全市五县(市)两区创新指数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均列前27位。2020年,嘉兴市创新指数为196.7,居全省第2位;全市五县(市)两区创新指数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均列前25位。值得关注的是,嘉善县在2019年和2020年创新指数分别为165.4和204.7,全省位次从第8位提升到第5位,连续两年创新指数进步位次居全省首位。

创新载体全域引建

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清华大学和省政府合作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并落地嘉兴,开创了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先河。以此为开端,我市通过校地合作、院地合作、企地合作、军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中电科集团等70余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创新载体,落地覆盖全市五县(市)两区。

截至目前,累计共建包括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400余家,仅2020-2021年就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2家。创新载体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高新园区全域发展

当前,高新区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2021年,全市高新区在国家和省级综合评价中均实现争先进位,其中,秀洲国家高新区位列全国第51名、南湖高新区位列全省第5名,秀洲、南湖、平湖3家高新区被授予“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数量列全省第1位。

“深根计划”全域推进

2020年,我市启动实施“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深根计划”),支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围绕各县(市、区)重点产业方向和高端产业生态园规划,共建重大科创平台,合力打造“1+N”综合科创服务体系。即:面向一个产业方向,形成“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一个特色园区、一个域外飞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集群”等构成的科创体系。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与清华长三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共建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长三角分院、乌镇实验室等11个科创平台,并依托平台引进院士6名,申报国家级“引才计划”37人,招引科创项目49个。

科创走廊全域建设

2019年,嘉兴率先出台全省首个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谋求与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深度融合。

2021年,我市组织实施G60科创走廊(嘉兴段)建设专项行动,依托湖荡河海水系丰富的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以EOD为支撑的“世界级科创湖区”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布局建设祥符荡科创绿谷、湘家荡科创湖区、天鹅湖未来科学城、鹃湖国际科技城、凤凰湖科技城、南北湖未来城、明湖科创区等一批科创湖区,实现科创湖区县(市、区)全覆盖。

农业科技园区全域布局

自2001年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第一批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来,我市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和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动全市农业科技平台载体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全市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实施“机械强农、科技强农”行动的主阵地。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总数列全省第1位,基本实现各县(市、区)全域布局。

科技人才计划全域覆盖

我市主动融入国家、省人才工作战略布局,围绕“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全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实现了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以及省万人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省海外工程师引育等县(市、区)全覆盖。其中,省海外工程师实现全省三连冠,省万人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连续两年列全省第2位。2021年,嘉兴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第22位,全省排名第3位。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全域实施

全市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市域路径,各县(市、区)涌现出了一批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南湖区推出“科技积分”,为科技企业实时量化赋分,并通过集成申报指南、金融支持、“企业码”等模块,提供精准服务。嘉善县在全省首次实现“单一窗口”外国人来华工作类业务全类别覆盖,将原来至少要跑两次的事项缩减到只需跑一次,将两部门串联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桐乡市提出“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条创新链”的工作机制,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个体创新向产业集群创新转变,桐昆集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成为全省首家独立法人企业研究院。海宁市充分发挥创投母基金杠杆作用,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设立专业型、综合型创投子基金,累计参股子基金5只,投资项目50个。

我市通过实施全域创新,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938.3亿元跃升到1756.54亿元,实现翻番,稳居全省第3位。


围绕全域创新形成的经验做法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发展路径一是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创新载体支持保障。明确对新建立、引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采取“一案一策”方式给予额度不低于1亿元的综合支持,为进一步引进更多高端创新载体、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激发创新载体发展活力。清华长三院以“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北斗七星”发展理念为基础形成“中心+公司+基金”的产业化模式;浙江清华柔电院探索形成“一院一园一基金”链条式发展模式;中科院浙江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自费创业”,形成稳定利益共担机制;长三角嘉兴纳米研究院推行“一项目一公司”发展模式,由合作企业、研究院、科研人员三方共建产业公司。

“科创平台辐射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机制

一是围绕县域经济,完善服务体系。依托科创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如:通过实施清华长三院“深根计划”,进一步深化清华长三院与嘉兴全市层面合作,形成科创平台与县(市、区)各有侧重、统一协同,创新资源有序分布、高效配置的全域创新格局。

二是围绕市域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依托科创平台辐射省内各地新经济、新产业培育。如:在清华长三院2005年建成嘉兴总部院区基础上,又先后在杭州、宁波、台州等地布点设立分院,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是围绕山海协作,推进共同富裕。依托科创平台,加强结对帮扶、人才交流、项目路演、技术和人才对接,打造“山”与“海”共赢发展新路径。如:依托清华长三院,建立“嘉兴—丽水山海协作基金”,助力丽水招引高端人才、高端项目,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富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帮助。

“科创项目‘带土移植’”的孵化模式

一是开启海外创新资源入口。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开展海外资源导入和项目孵化,早在2015年就于美国硅谷创建了首个“嘉兴·硅谷·海纳孵化器”,此后陆续布局8个海外孵化器,探索形成“人才+项目+资本”的新型引才方式。

二是扩展域外(市外)孵化渠道。在前期布局海外孵化器基础上,将孵化器向国内创新资源富集城市延伸,更大程度利用域外(市外)的创新资源,出台《域外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鼓励多方参与,强化考核激励,提高政策效率。

三是发挥人才招引功能。依托域外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打造项目孵化、人才招引、宣传展示等一体化平台,积极引导域外人才申报引才计划,推动一批人才项目落户,形成一条“孵化在域外、转化在市内”的新型人才引育之路。

“创新资源跨区域协同配置”的开放格局

一是推进科研仪器共享。以创新券互通互兑为切入点,鼓励企业跨区域使用科研仪器和购买科技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双向流通和有效互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创新券互认互通,将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总价值过百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及超过20万项的检测检验服务纳入创新券支持范围。

二是推进路演合作共赢。组建“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推出“定制路演”“路演联盟”“云路演”等多种解决方案,打造科创路演品牌。牵头G60九城市组建科创路演联合体,建设G60科创路演中心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系统,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设计路演链,整体构建“一链两端一图十八景”,功能嵌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系统”,在全国率先打造跨区域一站式路演共享平台。

三是推进高端人才共认。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嘉善、青浦、吴江)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互认。按照三地最优、统一标准的要求,实行一地认定、三地互认,参与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构建更友好开放的合作共享机制。

“创新主体研发能力提升”的推进体系

一是高质量培育科技企业。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市县协同推进机制,构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成长体系。

二是高标准布局研发机构。由骨干企业牵头,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了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布局。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社会组织赋能”的“四位一体”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开展目标导向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构建由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组成的企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三是高精度统计研发数据。聚焦精准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针对企业研发过程中存在研发费用归集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核算难、研发活动全周期监测难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联合税务、统计等部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升级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浙里加计扣除”应用场景,通过“小切口”实现“大突破”。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全域创新城市建设,推进嘉兴G60科创走廊、科技园区和科创湖区、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的建设,不断完善全域创新支持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经验和样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环南路1469号中南大厦8楼 邮编:314050 电话:0573-82159809 传真:0573-82159810 邮箱:zjjxkjj@163.com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900341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330400004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307号

技术支持:嘉兴市中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