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无障碍阅读
简体 繁體

首页 > 科技动态
南湖区“四位一体”抓好研发投入工作

发布日期: 2021- 04- 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字号:[ ]



研发投入强度,即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核心指标。嘉兴市南湖区持续构建“院所+企业+平台+服务”“四位一体”研发投入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9年的2.28%提高到2019年的3.50%,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七。2020年科研院所和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8%、2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8%以上,实现逆势上扬、再创新高。

一、持续深耕院所共建,推动研发能级从“低小弱”转为“高大上”

一是坚持“十年如一日”抓共建载体引进。2005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南湖是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开创了我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先河。南湖区以此为起点,建立重大协同创新平台项目推进机制,推动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十余家共建载体集聚南湖,形成高端科研载体引育南湖模式,汇集包括国家高端人才、省领军型团队在内的1000多名研发人才,近五年来各类科研院所年度研发投入增长8.5倍、年均增幅70.75%。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抓核心技术攻关。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导向,支持共建载体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近五年牵头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项,争取上级研发经费5153万元。3家院所成为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4家院所获评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体系,五年来实施科技项目620余项,2020年科研到账经费达1.2亿元。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柔性电子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原始创新科研。

三是坚持“北斗七星”抓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北斗七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首创“一院一园一基金”模式,纳入省“科技新政”,进行全省推广。南湖柔性电子产业以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为依托、柔性电子产业园为主平台、柔性电子产业基金为支撑,启动国内首条柔性芯片封装实验线,获评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清华系”“中科系”与本地“禾商系”携手创业创新,共建载体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近300家。2020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4.78亿元。

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企业研发从“要我投入”转为“我要投入”

一是围绕“双倍增”造“高原”。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政策奖励,并加大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全程做好创建服务,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2家,累计认定数是五年前的2.74倍和3.33倍,推动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31%,稳居全市第一。

二是聚焦“高精尖”造“高峰”。树立持续激励导向,推行研发支出超100万元且增幅15%以上企业奖励政策,2020年头部企业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1家、超过1亿元的4家,主板上市企业2家。4家企业入选省“雄鹰计划”, 5家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名单,7家入选省“隐形冠军”。开展“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如为斯达半导体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专线云对接,助推其新研发IGBT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支持荣泰电工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承接省级重大研发专项,成为特斯拉电动车一级供应商。推进敏华未来工厂、中晶大硅片以及亚瑟生物、和剂药业等超百亿“高精尖”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落实“两个全覆盖”补短板。贯彻省“科技新政”,推进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针对日常走访调研中发现的企业对研发支持政策不了解、研发建账不规范、研发项目应报未报等问题,组织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服务行动,走访服务企业420余家。特别是去年疫情防控关键期间(4-6月)安排专项研发补助1745万元,支持企业克服困难、化危为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从2018年的43.22%、35.29%提高到2020年的87%、81.60%,企业研发投入体系逐步完善。

三、着力打造平台体系,推动研发活动从“单兵作战”转为“兵团出击”

一是着力打造嘉兴科技城(南湖高新区)创新平台。嘉兴科技城作为全省四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南湖区研发投入的主阵地。通过狠抓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项目攻关和创新生态营造,过去五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10%以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86亿元增加到3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81%提升到86%。2019年南湖高新区评价排名全省第五、省级高新区(含创建)第一,平台能级跻身全省前列。

二是着力打造“1341”产业体系。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南湖实际,聚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对重点产业链实施“一链一长制”,组建产业链服务团。争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财政专项资金,2020年支持数字经济项目21项、资金7294万元;支持重点(标杆)项目12项、资金4978万元;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2项、资金3103万元。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8.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23.40%,均居全市第二。

三是着力融入G60科创走廊。牵头成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杨浦区等“三省一市”创新平台签订区域合作共建协议,率先实现南湖与杨浦、武进、鄞州、合肥高新区五地“双创券”跨省通兑通用,2020年使用102万元。支持科技成果“走出去”“引进来”,持续开展科创路演、科技成果拍卖会等活动,累计组织203个科技人才项目路演,落地项目70个,嘉兴四通车轮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铝合金铸旋轮毂材料及成型技术的研发”项目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成果拍卖会上以700万元成交。

四、着力构建服务品牌,推动研发服务从“要我服务”转为“我要服务”

一是开展“三百”系列专项行动。聚焦问题导向和激励引导,开展“百家研发机构建设、百名高端人才落户、百难问题破解”系列专项行动,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2020年新建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家、市创新企业研究院3家,累计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467家。良好的创新环境持续吸引创新人才,2020年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49人、省级高端人才12人,用人主体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擦亮“双创”服务品牌。以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牵引,在省内率先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审批,建设集“项目评估、审批代办、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双创服务综合体“智立方”,建立“引、投、贷、保、融”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576家企业入库嘉兴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授信14.39亿元,发放贷款8.88亿元。大力推进孵化众创机构建设,建成2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家。

三是建立“科技积分”服务体系。注重科技管理服务数据的积累和使用,建成南湖区企业科技管理平台,全面、实时掌握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改革工作,建立南湖区“科技积分”服务体系,加大研发投入赋分比例,构建“企业赋分、科技申报、金融支持、企业码服务”四大功能,并向企业发放链接服务的二维码指示牌,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准科技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环南路1469号中南大厦8楼 邮编:314050 电话:0573-82159809 传真:0573-82159810 邮箱:zjjxkjj@163.com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900341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330400004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307号

技术支持:嘉兴市中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