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无障碍阅读
简体 繁體

首页 > 防震减灾
关于举办嘉兴市中小学生家庭应对自然灾害(地震)知识绘画比赛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8- 12- 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嘉兴市科技局 字号:[ ]



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教育(文体)局、应急办、市属各学校: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安全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市应急办、科技(地震)局、市科协、市教育局决定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家庭地震应急知识绘画比赛,比赛具体有嘉兴市科技馆(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承办,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目的意义
    1、通过比赛,进一步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地震应急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通过比赛,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带动家庭参与其中,并引导家庭按照应急知识,完善家庭应急预案和相关准备。
    3、通过比赛,推动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发掘一批创作的苗子,挑选一批优秀的作品,为在全社会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人才储备和基本素材。
    二、参赛对象
    全市中小学生
    三、比赛安排
    1、组织发动阶段(2008.5.20~5.31)
    拟定比赛方案,下发比赛通知,各县(市、区)在中、小学进行组织发动。
    2、作品征集阶段(2008.6.1~6.30)
    具体由各县(市、区)科技局牵头联合科协、教育、应急办等部门发动辖区内的中小学校积极参加比赛,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举办初赛,各县(市、区)推荐参加市比赛的作品至少50件,鼓励多报多送。
    3、评审表彰阶段(2008.7.1~7.31)
    组成评委会,对上交作品进行评审,分小学组、中学组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进行总结表彰。
    4、成果巩固和推广阶段(2008.8.1~9.30)
    对比赛中评出的优秀作品,在兼顾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提炼,最后将作品编印成宣传图板和宣传手册,向全市推广发行。
    四、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作品内容围绕家庭应急知识展开,为了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主办单位将提供参考资料。
    2、作品形式:以漫画、卡通等形式将家庭应急知识直观的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作品必须是自创作品,鼓励彩色作品。
    3、作品规格
    参赛作品作品统一A3大小,纸质不限,可以是一幅图反映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多幅图反映一类或相关的多个应急知识点。每幅作品的背面右下角贴上比赛的专用标签。
    五、投稿方式
    1、电子版的或纸质版均可。
    2、电子版作品发至:jinmig@163.com
    手绘作品交至:嘉兴市科技馆办公室(嘉兴市友谊路489号)
    联系人:朱建民    电话:13362368123
    六、评奖
    为了鼓励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比赛设个人奖与优秀组织奖。
    1、个人奖:参赛作品分中学组、小学组,根据每组作品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若干名,同时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发给获奖证书及奖品。
    2、组织奖:根据各地作品数量和质量,对在比赛组织中表现突出的县(市、区)和学校评选优秀组织奖。
    七、要求
    希望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教育(文体)局、应急办和市属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团结协作,各县(市、区)科技局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联合其他主办单位共同做好发动和组织工作,市科技馆要加强比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八、其他事项
    1、本次比赛活动不收参赛费。参赛作品版权归主办方所有,有权将作品用于展览、汇编发行及社会公益活动,并不再支付报酬。
    2、具体比赛信息和参考资料可登陆:
    嘉兴地震信息网或嘉兴市科技馆查询。


    附:家庭地震应急参考资料
                   



         嘉兴市科学技术(地震)局
         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
         嘉兴市教育局
         嘉兴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00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家 庭 地 震 应 急 参 考 资 料

一、震前应急准备
(一)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  查找家中在地震时可能造成破坏或伤害的隐患。如家具倾倒、物品掉落伤人;易燃易爆品容易引发火灾和危害;住房的抗震能力是检查的重点,估计地震时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  针对上述可能在地震时造成灾害的部位,制定出解决办法,消除不利防震的隐患,并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制定应急避震措施,包括:避震方式,是否疏散及怎样疏散,室内避震还是室外避震,震后家人联络团聚等。 
2、检查和加固住房 
房屋的抗震性能如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  场地与地基。坚实均匀、开阔平坦的基岩有利抗震。松软、淤泥、人工填土、古河道、旧池塘等地基易变形,高耸的山包、陡峭的山坡、半挖半填的地基等不利于抗震。 
•  房屋结构。造型简单、规则、对称、整体性强、重心低,有利于抗震;相反,地震时容易损坏或倒塌。 
•  住房质量、新旧与损坏程度关系密切。承重墙体是整个房屋的骨架,要作为重点进行检查,“骨架”是否坚实,有无裂缝、酥松、倾斜,木柱有无腐蚀、虫蛀等现象。 
•  根据住房损坏情况,可分别采用加拉杆,在墙外加支柱或附墙,修补更换腐蚀、破损的支柱,加扒钉、垫板、斜撑等办法,增强房盖的稳定性和屋盖与墙体连结的牢固性。 
•  屋顶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阳台、雨篷、高背瓦等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用处不大的可拆除,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或降低其高度。 
3、了解住房的环境 
     所谓住房环境,是指地震时,你的住房周围有没有容易倒塌的建(构)筑物,或者你的住房是否地处岸边、陡坎或不稳定的边坡地带,因为这些地方,在地震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次生灾害: 
•  高楼、高烟囱、水塔、大型广告牌下的房屋,震时极易被坠落物体砸伤; 
•  处在高压输电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的房屋,震时电器容易短路,电线震断落地,容易引起火灾; 
•  危险品生产的工厂或仓库附近,震时易引起爆炸或有毒气体泄漏; 
•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发生泥石流的冲沟口,不稳定的河、湖岸边,都属危险地段。 
4、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  把屋顶、墙上悬挂的物品取下或固定牢,使其不倾倒;家具顶部不要堆放重物,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在玻璃门、窗上粘贴防震胶带。 
•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选择室内坚固的内墙边安放;床的上方,不要悬挂金属和玻璃制品及其它重物;床和写字台等坚固、低矮的家具下面是避震的好空间,不要堆放杂物。 
•  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包括:易燃品(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等),易爆品(煤气罐、氧气包、氧气瓶等),有毒品(杀虫剂、农药等),这些物品极易引起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要妥善存放,做到防撞击、破碎、翻倒、泄漏、燃烧和爆炸。 
5、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包括: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药品、电筒、干电池等,把这些东西集中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个人必备的物品:电筒、衣物、塑料餐具、饮用水等,集中放在自用的防震包里。 
6、进行一次家庭防震演练 
一分钟紧急避险。假设地震突然发生,在家里怎样避震?设定地震发生时全家人在于什么?地震强度可设为一次破坏性地震;避震方式:是室内避震,还是室外避震?根据每人平时正常生活环境,确定避震位置和方式。 
•  演习结束后计算一下时间,是否达到紧急避震的时间要求,总结经验,修改行动方案后再做演练。 
•  震后紧急撤离。假设地震停止后,如何从家中撤离到安全地段,撤离时要带上防震包,青年人负责照顾老年人和孩子,要注意关上水、电、气和熄灭炉火。 
•  紧急救护演习。掌握伤口消毒、止血、包扎等知识,学习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了解骨折等受伤肢体的固定,以及某些特殊伤员的运送、护理方法。 
(二)做好学校防震准备
1、从本班防震准备开始 
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2、举办学校防震演练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不要回到教室去。 
•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一)避震要点
•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二)在户外怎样避震
•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三)在家庭怎样避震 
1、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2、室内避震要注意:
•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  千万不要跳楼!
(四)在学校怎样避震
•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五)在野外怎样避震
•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六)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3、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七)特殊情况下的避震要点
1、燃气泄漏时: 
•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 
•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漏时: 
•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 
•  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三、灾后自救和互救
(一)震后抢险救灾
•  指挥部发出命令; 
•  迅速恢复与外界的通讯联系; 
•  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  迅速排除险情; 
•  恢复医院功能或建立新的医疗救护点; 
•  迅速有效地组织抢救被埋人员; 
•  加强社会治安。
(二)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三)如果被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四)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1、救人方法:
•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2、救人原则: 
•  先救近,后救远;
•  先救易,后救难;
•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中环南路1469号中南大厦8楼 邮编:314050 电话:0573-82159809 传真:0573-82159810 邮箱:zjjxkjj@163.com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9003411号-3 政府网站标识码:330400004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307号

技术支持:嘉兴市中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